什麼是神經營銷?

What’s Neuromarketing ?

神經營銷,與消費者的潛意識密談

1980年代,意識形態廣告公司為司迪麥口香糖影片所下「與你的潛意識密談」標語,帶動「看不懂卻迷人」的風潮,也為這支市場新兵很快打下江山。

主講人Nicholas Luh為紐約麥肯錫資深顧問,也是瑞集腦神經的行銷顧問

理性訊息一天上萬條,只有幾條能入心

彷彿夢話的語句,到了2002年在功能性磁振造影(fMRI,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)協助下解密,透過觀察大腦各區血液流動,發現與消費決策行為高度相關。傳統要一步步從引起注意(Attention)→產生興趣(Interest)→培養欲望(Desire)→形成記憶(Memory)→促成行動(Action)的AIDMA法則,還有講求理性的FAB利益銷售法(Feature, Advantage, Benefit),一舉被直取腦神經與五感體驗的策略超車。

2020.6.17,瑞集腦神經行銷於晶華酒店舉辦台灣第一場神經營銷研討峰會,吸引超過百位企業負責人或高階主管與會,深探為何國際當紅的Neuromarketing能讓各行業營收倍數成長,成為現今顯學。紐約麥肯錫資深顧問、同時也是瑞集腦神經行銷顧問的Nicholas Luh,一開場就舉了生動案例:

一組消費行為研究人員想了解音樂對葡萄酒商店銷售的影響力,於是在同一家店裡播放不同國家的音樂,再對照當天銷售量。結果,播放法國音樂那天,法國葡萄酒的銷量比德國葡萄酒高3倍;播放德國音樂那天,德國葡萄酒的銷量比法國葡萄酒高3倍。事後,接受調查的購買者中,有超過90%的人說他們沒注意到背景音樂。

 

此外,像超市以烘焙區的香氣「誘發」購買慾,能提升30%的業績;飯店在中央空調加入海洋的氣味,能讓年輕客群觀感更好、更常來消費,都是利用神經營銷的小技巧。

研討峰會吸引超過百位資深管理者與會

看似理性,實為掩護感性

這些例子並非特例,Nicholas點出,表面理性的分析「其實是彌補的理由,不是真正的理由」,95%購買決策來自情緒,有感覺才會購買。許多品牌看似有憑有據的調查或消費者購物前認真比對,都擋不住「感覺」的力量。好比行銷業界的經典案例,1980年代中期,可口可樂公司做了大規模市調所推出的New Coke,一上市竟被抨擊味道不佳,和市調時的大好評完全相反,讓他們不得不改回原來的Classic Coke。一來一往,市調費、廣告費、製造費加起來,虧損超過3600萬美金。

 

然而,「感覺」有辦法具體化,並做跨領域應用嗎?
2006年,Netflix推出精準的推薦服務之前,找來「一般觀眾」與「專業人士」共同評鑑9000部影片,再細問他們認為有哪些影響情緒的元素,逐漸歸納如演員、場景、室內擺設、穿著、音樂、故事年代……等76897個因素。之後以此為基準,針對每個會員收視行為給予客製化推薦。經過一段時間磨合,如今推薦成功率約85%、續訂率可達90%!

用「關鍵訊息」取代關鍵字

Nicholas認為,在神經營銷時代,以往的關鍵字行銷應改為「關鍵訊息」行銷,亦即打動消費者的點,不只網路搜尋字眼,而該包覆其觀感,做更立體的應用。例如做科技萬用爐的品牌,起初將重心放在「爐具」、「玻璃面板」等規格,上市6個月僅賣出2台;重新定位後,將傳播訊息放在「白色」、「明亮」、「行板節奏」等,以新影片搭配嘖嘖募資平台,不到2個月就賣出1057台!

 

科技萬用爐在嘖嘖的銷售實績

丟開規格,歸納與重塑「關鍵訊息」,以說故事的感性手法將產品或服務特性納入銷售訊息裡,用在網路廣告投放、促銷活動、網站設計、社群操作……都通。集客數位行銷負責人James Chen補充,消費者閱聽行為改變、媒體生態改變,品牌端的媒體策略也要跟著變,與其陷在FB、IG、LINE、Telegram這些工具上,不如聚焦精準的傳播策略。他指出,在缺乏注意力的時代,消費者以往對行銷素材的容忍度是12秒,現在8秒不到,「第一眼」就感覺對,有助大幅縮減點擊成本支出,並帶來正面形象。

沒有故事,右腦不會亮!

神經營銷涉及醫學、心理學、行銷學、網路生態、財務損益等,說複雜很複雜,說簡單也蠻簡單。Nicholas以一個幽默的小故事為例,讓現場超過百位資深管理者莞爾一笑之餘,留下深刻印象。
一位上市公司CEO要找秘書,人資單位經過層層篩選,提供老闆兩個人選。
台大外文系畢業,留美,語言能力極強,擅長溝通和文書工作。
國立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畢業,思慮條理分明,對做計畫非常熟練。
猜猜看,老闆選哪一位?
老闆最後選了第三位:腰細、眼睛大的正妹。
「沒有故事,右腦不會亮!」Nicholas為神經營銷補上畫龍點睛的註解。

集客數位行銷負責人James Chen對網路廣告操作有豐富經驗